散文詩--冬夜里的夢游
冬天的夜被一句話雕刻了
還未及說出它的蒼涼便已立于了面前
讓你多少有些措手不及
孤獨始于黑暗之初
潛伏在夜的傷口深邃里
必定會有幾件往事被偷窺
包括一位日益衰老的小城
漸漸的睡去
漫步在夜風中試圖觸摸寒武時的冰涼
不遠的路口擱著一串悶不吭聲的心事
沉寂剛剛走過
潔凈的月光將塵世的鉛華用力洗去
于是大地很忸怩的
裸露出一抹近乎單純的白皙
伸手掬一把蒼白色冬夜的清寒
攥緊一季蕭瑟的味道
其中還有淡淡的輕愁緩緩順著指尖
婉轉(zhuǎn)流動
仔細的聆聽那遠方
神在歌唱多么圣潔悠揚
我滿心歡喜
好愛這音和韻
湮沒了身體的腐味渴望
掙脫束縛的皮囊或是
羽化,自由飛翔
一聲嘆息如絲般悠悠傳來
霓虹處走出了欲望的寒流
攝人魂魄的眸子明亮而肆意
更讓詩人惴惴不安的
是從中孳生出的浮躁擅長見血封喉
一個時代就這樣靜靜死去
曾經(jīng)囚禁輕薄的詞匯也紛紛逃亡
那些潦草的生命隨手寫就
陳年的驕傲已習慣隨波逐流
這時,有一朵梅花輕輕的掠過眼前
以一種絕美的姿態(tài)溫柔墜落
猶如風華萬千的仙子
曼舞著來到人間
遙遠飄渺的芬芳凝固在鼻尖上
又被流盼的風兒
溶化為一泓窈窕沿著思緒
追隨而下滋潤了干涸已久的心田
是春的氣息么我興奮不已
也許此刻身旁的某個角落
就棲息著沉睡的春天
云霄上的冰河被一首詩喚醒
它從胸腔里開始復活消解的河水
在心跳的撥動下,奔涌化做
千萬縷多情的雨絲漫天飛舞著
潮潤了一冬的清夢將一個人的哀愁
亦定格成溫暖的瞬間
飛花凋霜夜微雨濕梅香
【佳片懷舊】一段中國古代版的人鬼情未了
引子---最近,常常在思索一個問題,一個百無一用的書生在如今社會里到底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可惜本人既不是思想家,也不是哲學家,故至今百思仍不得其解也。
是日午后,閑來無事,在家整理雜物,無意中竟翻出了87版的《倩女幽魂》錄像帶,這可是我們那個時代的香港鬼片經(jīng)典啊,也是我少時的珍藏之一。拂去封面上的灰塵,看著二十年前的劇照中,哥哥那憂郁的眼神,心中不由泛起絲絲感慨。。。。
《倩女幽魂》改編自清朝文人蒲松齡的小說集《聊齋志異》中的一節(jié)“聶小倩”。其實早在香港六十年代,大導演李翰祥就曾拍攝過據(jù)此改編的影片《倩女幽魂》,徐克和程小東在87年拍的也就是此片的翻版,等于是舊瓶裝新酒。不過自小喜看漫畫的徐克想像力豐富加上程小東飄逸的武打設計,以及張叔平的造型設計,還有潘恒生的攝影,奚仲文的美術(shù)指導,黃霑、戴樂民的音樂等等這些當時香港電影界最出類拔萃的人物的大力合作,做到了融藝術(shù)性和觀賞性于一體,堪稱一代鬼片經(jīng)典,絕對比老版本要”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影片劇情相信絕大部分的人都知道,講述了一段凄美的令人蕩氣回腸的人鬼之戀。故事展現(xiàn)給了我們一個民不聊生,生不如死,毫無人情味可言的亂世,我想這也愈發(fā)烘托出了寧采臣和小倩那段感情的美好。
我很喜歡其中的幾個經(jīng)典片斷,百看尤覺不厭:一是寧采臣第二夜重回蘭若寺,欲用三個燈籠驅(qū)趕森林里的野狼,為了壯膽,他大聲念起一首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好詩,端的是李太白的《將進酒》,氣貫如虹,一瀉千里。一曲未完,旁邊的小倩嫣然一笑,顧盼留情。二是在一家野店,寧采臣與小倩正欲逃離魔掌,夜深了,他展開她的畫卷,在旁邊寫就一曲詩:∥”十里平湖霜滿天,寸寸青絲愁華年。對月形單望相護,只羨鴛鴦不羨仙”∥?!?BR>詩乃好詩,情是深情。此詩原無出處,大意是參考《白衣卿相詩集·別思》一詩:∥“十里長亭霜滿天,青絲白發(fā)度何年?今生無悔今生錯,來世有緣來世遷。笑靨如花堪繾綣,容顏似水怎纏綿?情濃渺恰相思淡,自在蓬山舞復躚”∥。
但經(jīng)過本片編劇阮繼志或是監(jiān)制徐克改動后更符合這部電影的意境,不過,個人認為,結(jié)尾一句“只羨鴛鴦不羨仙”俗了一點,民間評話里談及兩情,都是這句話,呵呵。三是寧采臣第一次遇見小倩的那場戲,小倩坐在搭建在水邊的亭子里撫琴,寧采臣見之驚為天人。導演用強烈的色彩對比,傾斜的鏡頭,氤氳的水氣和飄蕩的薄紗,營造出一個亦真亦幻的境界,再加上王祖賢那份幽遠的古典美,眼波凄冷,神情哀怨,絲絲縷縷散發(fā)著不食人間煙火的氣息.從此一段浪漫的人鬼戀情就這樣一路鋪展開來。四是姥姥知道小倩在外面和男人有染,勃然大怒前來興師問罪,寧采臣躲避不及,情急之下只好躲進了小倩的洗澡盆里(幸好過去的盆有夠大,不過也算便宜他了)??墒抢鲜窃谒锊怀砂?,要呼吸的嘛,于是,經(jīng)典的一暮就在導演的策劃下產(chǎn)生了,兩人在水下生生來了個驚心動魄、驚艷一世的長吻,時間多長我沒有計算,反正一口氣是換過來了,呵呵。后面的一段床戲拍的也很唯美詩意,而且我還覺得配的背景音樂尤其妙,是葉倩文唱的《黎明不要來》,是啊,黎明不要來,黎明一來,有情人就要分開了??!
片中大俠燕赤霞醉酒舞劍的一幕也煞是精彩。片中他喝高了,一邊舞劍一邊高聲狂唱“道可道非常道”,聲勢奪人,劍氣沖天,放浪不羈,盡顯一代江湖奇人的風采,不禁使我想起了李白那首著名的《俠客行》:”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另外,該片的音樂非常凄美動人,給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影片開始不久后,小倩寂寞難奈,櫻唇微張,“啊”地唱著一首很迷離的歌謠,當時要是換作我在場,管她是人是鬼,也肯定會毫不猶豫的挺身而出。片中配樂里,大量二胡和西洋樂器混合使用,在保持中國古典美的同時,用那種深層次的混響和回響造成空間和神秘感。兩條音軌上下齊鳴,由遠及近,隨著鏡頭的推移實時變化,怎一個爽字了得。這應該感謝香港詞壇教父黃霑和另一位音樂人戴樂民,他倆為《倩女幽魂》創(chuàng)作的電影音樂既有黃鐘大呂威武豪邁之氣,又具小橋流水潺潺細流之音,真可謂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
導演徐克在這部影片中應該是延續(xù)了他一貫借古喻今的風格,《倩女幽魂》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朝政混亂、民生困苦的時代,人與人之間都是赤裸裸的利益關(guān)系,唯有幾位主人公滿懷理想、充滿熱情及正義感。但他們卻反而被別人斥為不切實際、傻里傻氣!而在影片中隱隱表現(xiàn)出的關(guān)于“道”的問題也頗具現(xiàn)實意義,道,道德,有一個規(guī)范么?圣賢有道,盜亦有道,黑道白道,陰道陽道,到底什么才是人間道呢?導演徐克在該片中所想體現(xiàn)的道家思想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當然,看電影比光看老子的“道德經(jīng)”要有勁得多了哦,呵呵。
最后,來談談影片男女主角的扮演者張國榮和王祖賢。我認為導演在該片角色的挑選上是非常成功的,兩位主演對角色的理解把握和演繹上也是極其精準到位的。
王祖賢扮的小倩,樣子清秀,一雙靈氣逼人的眼睛,大家看了都說真像女鬼,其實女鬼誰也沒見過,只是感覺罷了。她永遠穿著白色的衣服在布滿干冰的夜里逃竄,個子因鏡頭推進的關(guān)系顯得高大。老實說這種模樣和身型拍古裝不夠玲瓏,但奇怪的是王祖賢卻成了我們那個時代男孩子心中標致的女鬼,近于夢中情人的味道。其實那時還流行張曼玉、關(guān)之琳、李嘉欣、鐘楚紅……一言以蔽之,都是美女,但是她們演的角色,每天都是穿的漂漂亮亮談戀愛,漂亮的乏味,鮮有鬼的空靈氣質(zhì)。
空靈,是在豐盈的美艷外的留一些空白,一些冷淡。所以王祖賢在戲里常坐在水邊,在幽暗的月色下露出修長的腿,上面掛著攝人魂魄的腳鈴,顧影自憐的幽怨很是撩人,殺機里透著誘惑。她那時很年輕,拍了不少讓人記憶淡漠的片子,有一點失意,這失意不免掛在臉上,也難怪,在現(xiàn)代社會生存,好象就是穿梭于人間與鬼域之間:做的好,象人,做不好就有點鬼的意思。但話又說回來,漂亮的女人即使做鬼,那也是艷鬼。艷鬼是有機會獲得超生機會的,只要遇到好心的書生。所以說無論是女人還是女鬼,在這一點上總是很討巧的!
王祖賢近幾年已經(jīng)很少出現(xiàn)在眾人的視線前了,前些日子看報紙新聞,說她不再拍電影,因為厭倦了,最后的告別之作是《游園驚夢》,這么綺靡的名字讓我想起了杜麗娘的唱詞:“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薄?。。。。
錢中書在《詩可以怨》一文中說“最甜美的詩歌就是那些訴說最憂傷的思想的?!蔽腋艺f張國榮一定是憂傷的。他的憂傷和梁朝偉的憂傷不同,雖然他們的氣質(zhì)很相像。梁朝偉的憂傷更多的是憂郁,那種眉眼之間的憂郁。而哥哥的憂傷是帶有一股悲劇宿命色彩的,是心殤。這一點完全可以從他的歌聲中聽出來。張國榮的歌聲初聽很奇怪,有些軟弱無力,像呻吟和哀鳴。反復再聽,才辯出那聲音背后的凄清,里面裹藏的是一個人內(nèi)心苦苦的掙扎,然后將苦痛內(nèi)斂后的爆發(fā)。他從內(nèi)到外都是寂寞的。
張國榮飾演的寧采臣,角色的張力拿捏的恰到好處。既讓觀眾看到了一個儒雅帶意淫成分的書生,他在鬼怪面前過于天真而且非常窩囊,把一個流螢般的小男人演的很是真實生動。更演出了寧采臣的純真和善良,以及這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傻書生在危難之際的堅毅與癡情。實際上,什么都不怕那不是真正的勇敢;明明怕得要死,但是還能知難而進、毫不退縮,那才是真正的勇敢。
《倩女幽魂》以后,哥哥接著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藝術(shù)成就,我想那是必然的。特別是電影《霸王別姬》,創(chuàng)出了他藝術(shù)生命的最高峰,很多人驚嘆他能把“本是男兒身卻偏做女嬌娥”的程蝶衣演得入木三分。我相信哥哥的藝術(shù)取向是超越了性別的,他尋找的是一種生死契闊的感情,而不是一個特定的男人或女人。但他依然還是寂寞的。哥哥為什么會選擇死亡,我們或許永遠也不可能知道真相。作為藝人,他選擇的是一個相當稀缺的美學走向,就像他生前愛侶唐唐送給他的七字訃告一樣:“夜闌靜,有誰共鳴”。。。
影片《倩女幽魂》的結(jié)尾,寧采臣安葬好小倩后,跪在小倩的墳前依依不舍,這時燕赤霞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做人,生不逢時,比做鬼還要慘!”
這句話我是突然想起來的,原來不知怎么一直是遺忘了。的確如此,大丈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最怕的就是生不逢時啊!謝天謝地,上帝保佑,我總算想起來了。。。。
一個書生在亂世能夠邂逅一份凄美的愛情和擁有一段美麗的回憶,那么他要是被換至如今這個世道中,又會有怎樣的際遇呢??。。。。
耳邊仿佛又依稀聽見哥哥那低沉憂悒的歌聲:"人生是美夢與熱望,夢里崎嶇不見陽光。何去何從去覓我心中方向,風仿佛在夢中輕嘆,路和人茫茫;泥塵里快樂有幾多方向,一絲絲夢幻般風雨,路隨人茫茫。。。。
“獨”字的若干隨筆 (散文)
獨坐
獨坐,是一個人必修的功課。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這是多么豁達而悠閑的心境。同在河邊獨坐,樂觀者看到的是水面上的浪花,淡泊者看到的是水中的魚兒,而悲觀者則看到水底的淤泥。
愛在清晨獨坐,這是喜歡幻想的人,他的夢總是從清晨開始做起,他的故事將在中午或者下午發(fā)生,現(xiàn)在他所擁有的是心頭的希冀。愛在黃昏獨坐,看歸鳥銜來遠山,觀夕陽墜彎屋脊;這是愛懷舊的人,他的故事已經(jīng)在早晨或者中午發(fā)生過了,現(xiàn)在他所擁有的只有對往事的回憶。
獨坐,不僅僅是一種凝固的動作,重要的是獨坐的時候都想了些什么。
智者,坐于菊,他看重馥馥郁郁的香氣。
愚者,坐于石,他看重實實在在的物質(zhì)。
如果說站著的人,便于起步奔跑,那么,坐著的人,則便于埋首思考。
生活,有時是要避開熱鬧,遠離喧囂,找個地方,靜靜地坐。
獨斟.
獨斟,是一種境界。
真正的飲酒,應是一個人默默地喝,靜靜地吮,悄悄地品,幾個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團團圍坐,吆五喝六,猜拳行令,打打鬧鬧,嚴格地說來,不能算作喝酒。
與別人喝酒的時候,常常是別人要我醉。這是一種被動的醉,與自己喝酒的時候,往往我要自己醉,這是一種主動的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是何等的疏放與灑脫,左手一卷書,右手一杯酒,看一頁,抿一口,誰能品得出那杯名叫生命的酒精。到底是多少度?
人,大多有失意的時候,才一個人呆呆地坐在桌邊喝酒,先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啜,后是一杯一杯地飲,醉酒,不是結(jié)果,而是一種過程,飲著飲著,那些解不開的情懷,求不出的結(jié)果,未做完的答卷,都慢慢地釋然了……
獨斟,不一定非要醉個一塌糊涂,人事不省,獨斟,有時更是為了保持思想的清醒,行為的冷靜,于碌碌囂囂的紅塵之中,抽出一點閑空——可能是某個落雨的清晨,也可以是某個起風的黃昏,一個人坐在桌邊,滿滿的斟上一杯,哪怕是輕輕地啜上一口,都不能不說是自己喝給自己的一個美妙享受。
若得意,則為自己斟一杯祝賀的酒,這時候,酒是朋友。
若失意,則為自己斟一杯解悶的酒,這時候,酒還是朋友。
獨行.
一個人要有獨行的勇氣。
獨行,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人孤孤單單地行走。你與影子相伴,在一條望不到盡頭的路上,你為行而行,一顆踽踽獨步的心,沾滿了俗世的灰塵。
你也許是寂寞的,但你絕不感到空虛,把自己的腳印甩在身后,一個人獨自領(lǐng)略吹過耳邊的風聲,飄至眼前的陽光,和在鼻翼邊游蕩不息的花香。你有時感到幸福,有時感到痛苦,有時覺得快樂。
獨行,并不完全意味著孤依無助。
人在獨行的時候,總是用一種神秘的語言,或者一種別人不能領(lǐng)會的手勢,與自己的心靈進行某種對話,你的腳印是別具一格的,你的頭發(fā)顯示著風的流向。
獨行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生活道路上的獨行,一種是精神世界上的獨行。生活道路上的獨行,使你顯示了自已選擇的堅定性與執(zhí)著性,意象派詩人弗羅斯特曾經(jīng)寫過:在茫茫雪夜,來到了一個十字路口上,但卻挑了一條人跡稀少的路走。精神世界上獨行的人,現(xiàn)在是越來越少了,人云亦云已經(jīng)成了一種時尚,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者大有人在,思想上的模仿,行為上的抄襲,感情上的復印,認識上的翻版,千人一面,異口同聲已司空見慣,特別羨慕那種能夠為自己精神世界劃出一個“特區(qū)”的人,他們有著獨立的人格。
獨行者的靈魂,就像一件漿洗熨硬的雪白襯衫,沒有一絲一毫的不潔,更不用說惱人的污點,張承志在《放浪與幻路》中,這樣寫他在精神世界獨行時的感覺:一切網(wǎng)羅都沖決了,一切重負都卸盡了,一切猶豫都結(jié)束了,一切他人不能企及的我都達到了——艱難和輝煌,孤立和驕傲,危險和希望,如今都被我占有了。我又走到了路上…………
(作者:宣城市鹽業(yè)公司 謝洋)